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高中思政研修室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日志

 
 
关于我

李海,高级政治教师,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高考成绩优良。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教研文章600余篇,主编合著教学用书、校本教材28本,21项科研成果获市以上奖励,被国内多家杂志社聘为特约通讯员或特约编辑。曾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校科研室主任。荣获过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教育科研能手、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市级优质课竞赛壹等奖、市级优秀课题主持人,省级教学设计壹等奖、省首届说课大赛壹等奖、省级优秀指导教师、黑龙江省普通中学首届最佳教师,东北三省十佳政治教师、全国教研骨干教师。

一路风尘一路歌 满怀花香满怀情  

2017-05-03 06:06:20|  分类: 教师健康乐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李红梅

一间教室,一方讲台,一支粉笔,一摞教案,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一路风尘,一路歌唱;满途花香,满怀情意,我想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同仁分享,也想以我的经历对农村中学默默耕耘的青年教师有所助益。

一路风尘一路歌 满怀花香满怀情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一支“桃花”真诱人,满园花果醉我心

引领我的是那美丽的桃花,我因之而收获了满园的花果。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支桃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中的桃花。

古时候,欧洲有一个国王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授奖仪式,全国所有的能工巧匠、诗人学者、英雄豪杰云集京城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等待授奖;但国王没有给他们授奖。最后,在一片金色的霞光中,一个小女孩挽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师来到国王面前,说:“陛下,祖国满地的桃花都开了!……”国王走下宝座,满面春风地来到老教师的跟前,满怀敬意地向他鞠了一躬,然后把从阿尔卑斯山上采下的一支桃花别在了老教师的胸前……

初次看到这个故事,我还就读于师范学院,那红艳艳的桃花就成了我心中的一种梦想,一种期待!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19909月,我的梦想舞台落在了枝江市顾家店乡马家铺村的乡村初中,学校总共只有两个教学班,三溜儿矮矮的平房组成简单的校园。我担任初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师兼地理教师。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女儿,但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要在这里放飞教育的理想,我的确很难有自信,心底生发出一种被发配边疆的苍凉和无奈。教师节这一天,我失落的阴影依然浓重,漫不经心的上完课,正准备离开,一位淳朴的乡村女孩用一个小玻璃瓶插着几支红艳艳的野花慎重地捧到我的面前,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我梦想中的情景?这不就是我期待的“桃花”?虽然这不是国王的授奖,但我知道,这是淳朴的乡村女孩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对新老师的喜欢和敬意,我的脸上终于现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那一支美丽的“桃花”成为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因为那一支“桃花”,我不再抱怨校舍的简陋,工作的繁重;因为那一支“桃花”,我不再抱怨社交的的平淡,生活的清苦。为了那一支“桃花”,一个个周末我不厌其烦地呆在校园里和学生一起办黒板报、搞文艺活动;为了那一支“桃花”,我一次次穿过泥泞的乡间小路,顶风冒雨去走访问题学生的家庭。那一支“桃花”呀,在偏远的的乡村中学寂寞地开了两年!

日子过得真快!我已从教20多年。而20多年来,我把那一支珍贵的“桃花”悄悄移植到我的心田,开放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开放在寒风凛冽的清晨,烈日炎炎的午后,万籁俱寂的深夜。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从乡村初中到了重点初中,从重点初中到了普通高中,从普通高中到了重点高中;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从偏远的乡村来到城镇,从小城镇来到枝江县城,从县城走向宜昌。2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我担任了13年的班主任工作,有10多年战斗在高三。20多年来,我先后有几十次被各级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优秀班主任”“优秀科任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宜昌市教学质量一等奖,20109月,我有幸被评为“宜昌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胸怀那一支灿烂的“桃花”,我错过了许多姹紫嫣红,忽略了许多油盐酱醋,甚至淡漠了亲人和自己的哀乐喜怒。匆匆而去的岁月里,我迎来过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放飞过无数红艳艳的希望;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收获过许多沉甸甸的喜悦。当香山红叶不远千里飘然而至,当华师的桂花飘来淡淡的清香,当南国海风捎来真诚的问候,当西北沙漠传来驼铃的声响,幸福和快乐就会溢满我的心房。

20 109月,又一个教师节来了,岁月的年轮也将亲爱的“梅姐”转动成了敬爱的“梅妈”,可爱的孩子们给我授奖了,我成为了他们的“模范妈妈”。语文科代表宣读了这样的颁奖词:桃叶传情香万里,梅花傲雪笑东风。她为了那一支桃花到来,却更像山岩上的红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她是严慈相济的班主任,她是饱含感情的语文教师,她更是我们的体贴王——模范妈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不管这词中有多少不虞之誉,我只是喜欢这温馨幸福的封号。还有十几年的教育人生,我还会成为更多的孩子的“模范妈妈”,“模范奶奶”;因为,我还在路上。

朵朵梅花香袭人,一路吮吸一路新

引领我的是那清香的“梅花”,吮吸朵朵花香,我也成为了一朵香气初绽的梅花。

1998年的初夏,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在宜昌市一中举行,当时的我在普通高中任教,有幸观摩学习。我虽然拿到过枝江市的优质课一等奖,但是参加那一次的比赛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宜昌市一中朱静老师的那一朵“梅花”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

朱静老师上的是《雷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我依然记忆犹新。记得她的导入,由“戏剧”二字的繁体书写导入“戏剧冲突”,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记得她的朗读,一把扇子为道具,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扇子打开后,她是周朴园;扇子合起来,她又是鲁侍萍。

我当然还记得那一朵“梅花”的品析,可爱的学子品出了多少情意!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掀起了课堂探究的高潮,更让我们窥见了语文课堂的神奇!这一朵清香的“梅花”呀,犹如一支兴奋剂,刺激着我有些麻木的神经,让我去追寻语文的美丽!

两年后,又一朵 “梅花”的清香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我从位居乡镇的普通高中应聘到枝江一中不久,语文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上路。学校开展“特级教师示范周”活动,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当时枝江一中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周世忠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正好又是《雷雨》。

老师将课堂中心确定为赏析一朵“梅花”的细节。以点带面,定点爆破,全面开花。这是高妙的教材处理艺术,是一种深厚功力的展示。

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梅花细节。层层挖掘,说那梅花是梅侍萍的贤惠,心灵手巧,是纯情少女真爱的表白,一朵梅花一颗心!这是精巧的教学设计,更是自如的情感熏陶。

老师信手拈取生活中的素材,将现代人简单的补丁方式与侍萍绣梅花对比,将现代生活直露的爱情表白方式与侍萍的含蓄对比,这是一种巧于诱导的艺术。

老师还自创一副对联,将课堂推向高潮。“三十年风风雨雨,素梅依旧留清香,忘也难忘;两代人恩恩怨怨,浮萍总是枕寒流,了犹未了。”这是才情和技巧的高度融合。

记得当时一下课,就有老师说:“周老师,我真的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那一朵梅花。”是的,永远忘不了!坐在周老师的课堂,是一种艺术享受;成为周老师的徒弟,是我一生的荣幸!我永远忘不了那一朵“梅花”,忘不了我所听过的周老师的每一节课;更忘不了周老师那饱满的语文情怀,永恒的教学艺术,永远的青春精神。这都是我值得珍藏的清香的“梅花”呀!

其实,这样的“梅花”还有许多。多次聆听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课,无论是十多年前在宜昌所上的《七根火柴》,还是2010年在贵阳所上的《囚绿记》,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实,胡老师早已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好几次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都去观摩学习。坐在那些精彩的课堂,我会和学生一起沉醉、兴奋和感动;走出那些精彩的课堂,我会作一些整理、交流和思考。因为我要尽情吮吸每一朵“梅花”的芳香。

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的4月,我还在枝江一中工作,我和同组的雷冬梅老师一起去随州观摩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因为有两个会场,我和雷老师就分工合作,白天两个人分开听课,晚上在住处互相交流,转抄笔记,直到深夜。当时周世忠老师担任优质课比赛的评委,回到学校后,将我们“二梅”听课的故事传为佳话。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虔诚,让我遇见了更多的“梅花”,让我吸取了更多的精华,我也渐渐的登上宜昌市的讲台,走向湖北省。2000年我开始登上宜昌市的讲台,上了一节高三复习备考课《用形象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宜昌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所上《李清照词二首》获得一等奖第二名,虽然痛失赴省参赛的资格,但我并不懈怠。2009年底,我终于登上了湖北省的讲台,在湖北省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主讲示范课《设喻用象,情理融合》,并就作文教学的经验作了交流发言。这次活动后,网上出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几多梅花引春来”的条目,看来,我也成为了一朵芳香初绽的“梅花”。

山高路远浑不怕,苍松翠柏伴我行

引领我的还有那一株株的苍松翠柏,让我在教学研究的天地里仰之弥高,追求不止。

进入枝江一中之后,我突然觉得很羞愧:教书近十年,除了几篇在宜昌市获奖的论文外,在语文教学研究的天地里几乎是一片空白。30岁的我开始了最初的跋涉,而这样的跋涉需要引领。首先我依然要感谢我的恩师——周世忠老师对我的引领。

2000年,就在我上完宜昌市高三复习备考课不久,周老师提醒我说:你可以把这堂课整理成一篇文章,寄出去试试看。在周老师的督促下,我完成了文稿,忐忑不安的交给周老师,他用红笔对我的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许多地方进行了加工润色。于是,我的第一篇文章《用形象化的语言表情达意》终于发表在省级刊物《语数外学习》上。寒来暑往,在枝江一中的六年,是我收获丰硕的六年,教育教学一肩挑,教学教研共繁茂,我获得了宜昌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我多次获得宜昌市教学质量一等奖,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让论据材料充分燃烧》《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发现“草莓”,寻找“篱笆”》等十几篇文章;参与编写了多本作文教辅书籍,并成为《高考佳作成功之路》的副主编。所有这些教学教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躬身引领。我有幸和周老师共事六年,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四年,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依然和我们一起战斗高三,带着两个班的课。周老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是湖北省多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首席评委,他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课堂教学评价语在荆楚大地广为人知,那就是“语文教师就是要燃烧,不能冒烟!”其实不仅仅是他的课堂呈现出“燃烧”的精彩,在课堂之外那熊熊燃烧的“语文情怀”,那永远不老的青春精神更令我感佩。双休日里办公室里总有他伏案而作的身影;外出讲学,他总会提前做好布置安排,把早晚自习和每天的作业向科代表细细交代。朝夕相处中,我明白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内涵;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学者的姿态,大师的风范。在他的引领下,在学校过周末也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改作业,编资料,写文章,还模仿的像模像样;在他的引领下,我多了一份执着和坚守,少了一些空虚和浮躁,在不知不觉中加高了自己人生的标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今天我已经不再在他的身边,但是那红笔批注的所有文稿将是我一世的珍藏,那风雨晨昏中伏案耕耘的身影是我心中永远的风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研究需要前辈引领,更需要自我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求。

2003我连续在高三奋斗四年后,终于被“下放”到高一,没有了高考的巨大压力,却增添了对语文课堂教学深入钻研的兴趣。学习孙犁的《荷花淀》,我带领学生欣赏那一幅“白洋淀”的美丽图画,聆听那一曲“夫妻话别”的心灵之歌;品读《孔雀东南飞》,我带领学生咀嚼“兰芝严妆”的意义,追寻“兰芝三别”的美丽;鉴赏狄金森的《篱笆那边》,我带领学生发现“草莓”,寻找“篱笆”,进行小组擂台;诵读《伶官传序》,我用音乐线条图示诵读的抑扬顿挫,快慢缓急。求实求活求新求巧成为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2004年我整理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教学镜头”——《 发现“草莓”,寻找“篱笆”》,在《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发表,并在当期作了作者简介,这是值得我欣慰的教学研究的成果。2005年,我聚焦自己课外阅读中碰到的几篇关于先贤墓碑的文章,整合为《先贤墓碑前的跪拜》一文,寄给《作文成功之路》,两年无消息,却在 2007年接到用稿通知,发表于《作文成功之路》2007年第10期。

近年来,我更多地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在我校承担的“激情、达意”省级作文课题研究中,我是主要成员之一,对我校的作文教学的四种课型进行实践探讨和理论归结。2009年底在全省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上示范课《设喻用象,情理融合》,并就作文教学的经验交流发言。2010年春我受荆州教科院的邀请到荆州上作文课,作了作文教学的经验交流。2010年暑假,我有幸参与贵阳“人教杯”论坛,就作文快餐教学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近几年,作文教学的多篇论文发表在《考试》《湖北招生考试·读写在线》《作文与考试》等刊物。

我追寻着,探求着,思考着,撰写着。也成长着,渐趋成熟。虽然与我身边的苍松翠柏还相形见绌;但是,我相信我能做最好的自己。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引领我的语文前辈,感谢我的恩师周世忠老师,感谢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伟杰老师,荆州教科院王世发老师、湖北省教研室秦训刚老师,还有人教社的领导们。他们都是我身边的苍松翠柏,给我锻炼的机会,鞭策我不断前进。

先哲有言:生无所息!我虽然已经年过不惑,但我依然会以奔跑的姿态跑完全程,因为,我还在路上!

于漪老师说:做一辈子的语文教师,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不变的信仰,这就是我永恒的追求!

(来源:人教网 http://old.pep.com.cn/czyw/jszx/jxyj/jssb/201401/t20140108_1178472.htm

  评论这张
 
阅读(7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