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高中思政研修室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日志

 
 
关于我

李海,高级政治教师,多年担任高中毕业班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高考成绩优良。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教研文章600余篇,主编合著教学用书、校本教材28本,21项科研成果获市以上奖励,被国内多家杂志社聘为特约通讯员或特约编辑。曾任学校政治教研组长,校科研室主任。荣获过市级教学能手、市级教育科研能手、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市级优质课竞赛壹等奖、市级优秀课题主持人,省级教学设计壹等奖、省首届说课大赛壹等奖、省级优秀指导教师、黑龙江省普通中学首届最佳教师,东北三省十佳政治教师、全国教研骨干教师。

走上讲台,一切都是真的  

2017-04-28 06:15:16|  分类: 教师健康乐园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教育星空《走上讲台,一切都是真的》

□ 董文华

每位教师刚走上讲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到班里就变样了,一个自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就是弄不明白,你费尽口舌学生却各做各的事,少有回应;课下那些很可爱的孩子到课堂上就不乖了,随意插嘴,搅乱秩序。一种无形的抵触感让人沮丧,甚至发火。

走上讲台,一切都是真的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班级管理方面的琐碎更是费心费力,如何建立班级管理常规,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与特殊学生沟通,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走上讲台,当具体到一个班级、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情境,问题就来了,而且让人措手不及。你会真实地看到自己内在的恐惧和承担的极限。有时面对的情况甚至让人很失落,觉得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当然,这是每位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没有人天生会做教师,因为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智慧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课堂的有效需要不断的琢磨和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使班级管理越来越和谐,自己工作起来也会越来越理智并趋向科学。

日常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新教师会问,我到底该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太威严了害怕学生拒之千里,太温柔了又怕镇不住学生。其实很多时候,严和慈并不矛盾。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团队,总应有一些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不乱套,才能有秩序,才能和谐相处。严就是指用心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要带领学生认真解读并落实到位。班级管理用规则说话,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有教师提到了学生犯错了怎么办?要不要惩罚?怎样的方式比较恰当?学生犯错了肯定要批评教育,指出存在的问题,有时还需要必要的惩罚。批评教育学生要“以事论事”,尤其注意学生情绪激动时不要进行批评教育,更不要进行惩罚。同时,惩罚某个学生还要避免“微波效应”,“批评一个打击一大片”,这样做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教师的反感,在班级中产生负面影响。

对待特殊的孩子——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不少教师提到了班里那些性格怪异的特殊学生,这样的学生让人头疼。但是读到新教师的文字“父母都丧失了信心,我觉得散养、不管不问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做教师的良心上过不去”,我很佩服他们的责任感。遇到这样的孩子肯定比较费劲,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不可能立即见效。但是有一个原则要遵守——走进孩子的内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对待学困生——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吃力的孩子而言,态度永远比分数更重要。

教师的教学情绪不只是和那些“好”的学生有关,很多时候和那些“问题学生”关系更密切。作为班主任,和学生相互关照、相互体贴、相互慰藉很重要。爱爱相生,教学相长,这可能是职业幸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实写了这么多,但终归“谁也给不了谁方法”,即使有,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出来。摸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专业底气不断强大,专业能力不断汇聚的过程。

记得2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我教三年级数学还兼六年级历史。三年级问题还不大,六年级的孩子有的个头比我还高,课堂上就显得“镇不住”了。一次上课,调皮的男孩把一个苍耳放在我的辫子上,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学生捂着嘴巴窃笑,后来一个女孩帮我拿掉。我问“是谁干的”,没有一个人吱声,我自己“没招了”,发了一顿脾气,搬来了班主任。以后,再上这个班的课心里就犯怵。

当然,初登讲台遭遇这样的事情不止这一件,当时的恼怒和无助还历历在目。20年后再回想这些事,自己也无法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也能“独当一面”。回顾走过的这些年,心中清晰无比,自己遭遇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解决,这是我教育生命的彻底转型。那时专业的培训还没有普及,自己更多的是看一些专业杂志,比如《小学教学》、《中小学数学》、《班主任之友》等,通过分析案例,慢慢悟出原来一样的事情还有这么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模仿和借鉴中也不断积累了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

后来,我又读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明白了教孩子仅有爱也不够,只有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眼光才能看得更远一点。什么样的问题,发生在什么情形下,能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哪种方式可能更好。年轻时总是恨铁不成钢,学生犯了错误,就觉得“不可理解”。现在知道要冷静下来,知道帮学生分析原因,委婉地引导他自我认知、自我觉醒,所谓的“退”也是“进”,而且是更睿智的办法。

当然,新教师如果能养成随手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的习惯就再好不过了,不管是教育中的成功还是困惑。描述一个实在的教育场景,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一个你看见的教育细节,隔一段时间回味一下,成功的案例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成功的案例可以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这些文字好像人的另一双眼睛,不漠视不足,不重复错误。如果能把这些文字放在网页上和更多的同行交流经验,彼此鼓励相互汲取力量,这更是一件双赢的事,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帮自己度过新教师这个适应期,拥有令人折服的专业能力。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40423

  评论这张
 
阅读(14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